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警示

看上去很美!双节电商促销谨防4大猫腻

2012年09月27日 09:31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jingshi/2012/0927/441955.html

随着中秋、十一双节的不断临近,家电行业的“金九银十”消费旺季逐渐开始升温,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国美、苏宁等传统卖场,京东、库巴、苏宁易购、国美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也纷纷打出了双节低价促销的标语,诱人的噱头、超低的价格着实让不少消费者为之动心,但是网上买家电真的能“捡大便宜”吗?也不尽然,随着网购人群的不断增多,一些网购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电商大战所带来的实惠犹如海市蜃楼,看得见摸不着。

相信很多网友还没有忘记815三大电商之间的价格战,结果这场被称作“无底线”的价格战最后被证明“只打雷不下雨”。这期间,不论是京东商城,还是苏宁和国美的线上渠道都获得了爆发式的点击率,而家电供应商则由于苏宁、国美的“线上线下价格同步”策略而蒙受了不菲的损失,一名家电供应商甚至声称其传统渠道损失超过千万。9月初,京东、苏宁、国美因涉嫌价格欺诈被国家发改委调查,后者随后做出处罚决定,参战三方向社会公开道歉,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才落下帷幕。

比价工具不好使:同一个产品不同的名字

随着各大电商网站价格PK的升级,一些电商拿自己独有的商品参加比价活动,比如订制机、包销机、新产品试销等,这些产品是别的电商没有的,拿别人没有的商品进行比价。

目前电商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电商行业再次遭遇发展新瓶颈。一方面,电商平台为了实现销售规模,而大兴“低价”市场效应。另一方面,品牌厂商不愿意为部分电商快速发展做“嫁衣”,而采取产品销售渠道严控管理。双方利益的纠葛,导致“有价无货”现象成为网站常态,消费者权益大大受损。

这也就促使了很多家电品牌针对不同的电商推出不同的“特供”型号,这种机型在不同电商平台上的叫法不同,但是外观设计以及参数配置上几乎毫无差异,这也就导致了消费者无法比价,货比三家只能沦落为一句空话!

海市蜃楼的诱惑:特价产品总无货

消费者在电商网站选购产品时,有的电商承诺低价出售商品,但在网店上却标明无货,缺货断供的商品也引发用户的质疑。从整体看,电视、冰箱、空调等榜单中,有相当数量的商品缺货,而调查结果显示商家仓库实际有存货。

目前行业内出现部分“假低价”现象,有价无货、限量抢购和非畅销品牌参加促销等行为,无法让消费者真正成为普遍受益者,而不计成本的促销更是没有丝毫意义。

价格战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网购的世界天天都有促销和低价。但是实际上,所谓的“史上最强”“史上最惨烈”价格战,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让利幅度并没有消费者想象的那么多。甚至事后爆出了“打折前夜先提价”、“大促销的商品都断货”等“内幕”。

自欺欺人:先提价后降价

消费者在选购家电产品时,总是会遇到类似“全场5折”的促销标语,那么这些家电产品真的有这么便宜吗?电商真的是赔本赚吆喝吗?实际不然!

今年发起“史上最惨烈价格战”的“8·15”事件中,三大电商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和京东商城,本月初也被发改委点名批评。据发改委调查显示,此次三大电商在“价格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包括了虚构原价即促销价高于原价。

数据显示,京东先调价后降价,降价幅度不高甚至有涨价嫌疑。据比价网站统计显示,京东涨价商品120余个,平均涨幅15.82%,金额200元左右。降价商品440个,平均降幅9.75%,降价金额152元。分析结论显示,京东虽然看上去降价商品更多,但实际上,降价商品中一半缺货,京东总体价格反而上涨了1.2%左右。

我国《价格法》仅对价格标签制度有具体规定,对监管与处罚、保护消费者权益却没有明确规定,个体很难找到有效的渠道维权,且调查处罚的随意性强,商家难免存在侥幸心理。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