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消费者应理性配置个人资产
2013年股市回暖,让保险公司提前嗅到了“春”的味道,但不少消费者的理财观念,还是让保险公司“很揪心”。
一位业内保险专家称,从广义上讲即便是具有纯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例如意外险,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理财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保险消费者用很少的资金投入,获得高出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高的风险保障。
因此,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结合自身需求及资金状况理性选择,并长期持有。该专家续称。
理性规划缺失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我国寿险业近十年来经历最艰难的一年。多家寿险公司人士担心,投资环境的恶化,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不佳,引发保险消费者对分红等投资型险种的“不满”,会降低其转保的意愿,存续客户或萌发退保的念头。
购买保险产品,理性的消费者应首要考虑如何使自己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资产价值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进而对短期收益的涨跌波动产生恐慌。
事实上,目前我国寿险公司80%以上的投资资产均配置在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品种,如银行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次级债等。因此,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保险产品对于抵御投资市场的大幅波动是较为见长的。
保障与投资相结合
我国消费者在投资时注重"保底"的理念,不希望折本,在此基础上才是对收益的追求。当前寿险市场上保险产品以分红险为主体契合了这一需求。
现年57岁的宗先生,是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平时风险防范意识较强。2008年10月,宗先生投保了中国人寿的"国寿鸿泰两全保险(2003版分红型)",基本保费11万元,基本保额115145.8元。
去年9月,宗先生因肺癌不幸辞世。案情在得到核实后,宗先生亲属收到了中国人寿支付的身故保险金115145.8元。
这样的理赔案例在我国保险业不胜枚举。虽然是不幸的案例,但从中可以解读出许多。
首先,保险虽然作为一种广义的理财工具,它既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也可以分享到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进而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还能提供疾病、意外、年老等风险的保障,这是其他任何一款金融工具不能比拟的。
拿强制储蓄来讲,很多人因为保险产品退保相对复杂,而将其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提并论,认为其即使收益略高于银行理财,但流动性差。从流动性角度讲,保险产品确实不见长,但换个角度讲,这恰恰是保险提供强制储蓄功能的一种属性。
其次,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的同时,应附加健康、医疗、意外等保障,这些保障是否全面,保额是否充足,应该作为消费者首要关注的因素。只有做到保障与投资相结合,才能达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进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市场复苏有望
保监会继去年7月发布有关债券、委托投资、股权和不动产、资产配置等四项投资新政后,又在10月陆续发布了涉及境外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投资、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诸多管理规定,为保险资金投资层层松绑。
中国人寿一位投资人士表示,以往保险公司可投资资产范围较小,超额投资收益依赖于A股市场。新规的推出,放宽了境外投资的范围,境内增加了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投资品种,有利于减少公司对国内股票市场的依赖。
除了政策红利,2013年“龙蛇交接”之际,市场不断释放积极信号,股市也走出了一段不小的行情,这份早春的礼物给了保险公司更大的信心。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的高管表示,“希望保险消费者也同样对保险公司充满信心,理性面对分红水平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下降,更加重视保险产品的长期价值,及风险保障功能”。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持有如上想法的公司不在少数。中国人寿一位业管负责人就表示,履行满期金给付责任后,客户利益可以从满期金中得到体现,这与股票、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是不同的,且产品分红水平的高低都是相对的,要对此予以正确认识。
2013年股市回暖,让保险公司提前嗅到了“春”的味道,但不少消费者的理财观念,还是让保险公司“很揪心”。
一位业内保险专家称,从广义上讲即便是具有纯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例如意外险,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理财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保险消费者用很少的资金投入,获得高出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高的风险保障。
因此,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结合自身需求及资金状况理性选择,并长期持有。该专家续称。
理性规划缺失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我国寿险业近十年来经历最艰难的一年。多家寿险公司人士担心,投资环境的恶化,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不佳,引发保险消费者对分红等投资型险种的“不满”,会降低其转保的意愿,存续客户或萌发退保的念头。
购买保险产品,理性的消费者应首要考虑如何使自己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资产价值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进而对短期收益的涨跌波动产生恐慌。
事实上,目前我国寿险公司80%以上的投资资产均配置在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品种,如银行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次级债等。因此,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保险产品对于抵御投资市场的大幅波动是较为见长的。
保障与投资相结合
我国消费者在投资时注重"保底"的理念,不希望折本,在此基础上才是对收益的追求。当前寿险市场上保险产品以分红险为主体契合了这一需求。
现年57岁的宗先生,是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平时风险防范意识较强。2008年10月,宗先生投保了中国人寿的"国寿鸿泰两全保险(2003版分红型)",基本保费11万元,基本保额115145.8元。
去年9月,宗先生因肺癌不幸辞世。案情在得到核实后,宗先生亲属收到了中国人寿支付的身故保险金115145.8元。
这样的理赔案例在我国保险业不胜枚举。虽然是不幸的案例,但从中可以解读出许多。
首先,保险虽然作为一种广义的理财工具,它既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也可以分享到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进而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还能提供疾病、意外、年老等风险的保障,这是其他任何一款金融工具不能比拟的。
拿强制储蓄来讲,很多人因为保险产品退保相对复杂,而将其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提并论,认为其即使收益略高于银行理财,但流动性差。从流动性角度讲,保险产品确实不见长,但换个角度讲,这恰恰是保险提供强制储蓄功能的一种属性。
其次,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的同时,应附加健康、医疗、意外等保障,这些保障是否全面,保额是否充足,应该作为消费者首要关注的因素。只有做到保障与投资相结合,才能达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进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市场复苏有望
保监会继去年7月发布有关债券、委托投资、股权和不动产、资产配置等四项投资新政后,又在10月陆续发布了涉及境外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投资、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诸多管理规定,为保险资金投资层层松绑。
中国人寿一位投资人士表示,以往保险公司可投资资产范围较小,超额投资收益依赖于A股市场。新规的推出,放宽了境外投资的范围,境内增加了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投资品种,有利于减少公司对国内股票市场的依赖。
除了政策红利,2013年“龙蛇交接”之际,市场不断释放积极信号,股市也走出了一段不小的行情,这份早春的礼物给了保险公司更大的信心。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的高管表示,“希望保险消费者也同样对保险公司充满信心,理性面对分红水平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下降,更加重视保险产品的长期价值,及风险保障功能”。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持有如上想法的公司不在少数。中国人寿一位业管负责人就表示,履行满期金给付责任后,客户利益可以从满期金中得到体现,这与股票、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是不同的,且产品分红水平的高低都是相对的,要对此予以正确认识。
- 头皮护理真能护出一头秀发?(2024-10-29)
- 网络AI训练营涉嫌向老年人“圈钱”(2024-10-29)
- 网购海参何以“收割”消费者?老丁海参、小兵海参等“黏性”营销有花招(2024-10-22)
- 聚焦“双11”•提品质促销费 |“双11”大促揭幕 “虚假破价”现身直播间(2024-10-18)
- 星期一、欧唯曼2款样品有害物质超标(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