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打假维权

面对“熊孩子”:维权之余尚需包容

2016年06月15日 10:35 信息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6-06-15/doc-ifxszmnz7356777.shtml

6月12日上午,南京一小学门前聚集了众多该校学生家长,家长们集体“维权”,称他们的孩子都在三年级某班就读,要求给自己孩子调换班级,或者让班上一“熊孩子”冬冬(化名)退学。而学校坚称:“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无权劝退;已请该孩子家长到学校来陪读,并将安排相关人员对孩子进行一对一陪读。”

给孩子最好的一堂课叫包容

这些“集体维权”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每天与这个顽皮的孩子朝夕相处,无辜被伤害,还影响学习,权益受到“侵犯”,不想再“与其为伍”。家长的心情值得理解,诉求也有一定合理成分,但做法却不可取。

抛开法律层面,将心比心,如果你的孩子被人“群起攻之”,试问感想如何?这个顽皮的孩子如果真被劝退了,那么班级里倒数第二调皮的就变成最调皮的了,若和其他孩子有摩擦,是否继续联名劝退?结合近期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仇恨的种子是怎么种在本应天真的孩子心里的?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欠缺了一堂无比重要的课叫作“包容”。而人为地将“别人家的顽皮孩子”与“自家的好孩子”割裂开来,形成对立阵营,对所有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某网站对此事做了一项调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网友对“维权”家长做法持反对态度,这让人感到欣慰。校方的处理也非常到位,充满教育和人性关怀。孩子之所以太顽皮,有家长自身教育的原因,也有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的原因,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爱始终不能缺席。只要教育得法、引导正确,顽皮孩子依然会很优秀。社会、学校、家长需要共同努力,让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歧视和隔离,充满关爱和包容。这将是给所有孩子补上的一堂最好的人生体验课。陈立民

转化“熊孩子”需假以时日

“熊孩子”家长有三个孩子,为了生计疏于陪伴和教育实属无奈;另外40多名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免遭影响甚至伤害,联名对学校提出“调班”“劝退”的请求也是无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劝退学生,身处两难境地,学校只能人性化尽其所能,同样无奈。

三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不过,纵观整件事情,冬冬家长应负首要责任。《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冬冬父母没有尽到“教育”之责,在这一义务上显然是有缺失的。自己工作忙或许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忽视管教孩子的必然理由。给了孩子生命,就要对孩子负责,否则就是害了孩子。

好在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配合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最近一个月也天天在家陪孩子。但是,仅仅陪伴还不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耐心细致的引导教育也相当重要。

学校的“不抛弃不放弃”完全合理合法,因为教育属于公共事业,是不适合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实施所谓的民主原则的。也就是说,冬冬的去留不能由其他家长说了算,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他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无权剥夺。

不过,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要求家长陪读,安排校长、书记、年级组长轮流对孩子陪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正在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如果效果显著,可以而且应该让孩子继续留下来并且逐步融入集体。但如果收效甚微,可以考虑把孩子暂时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或者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育和辅导。这不是歧视,也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因材施教”的要求与体现。当冬冬的异常行为得到纠正之后,再回到普通学校也不迟。如果过于顾忌外界压力而硬把孩子留下来,说不定反而错过了最佳矫正期,反而耽误了孩子。

作为其他孩子的家长,或许只能宽容、观望;如果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和爱心,也可以适当提供包括心理疏导、纠正技巧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如果双方死磕不放相互较量,那么无论哪一方获胜,对另一方而言都是无法估量的伤害。

三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在情理之中;但这只是暂时的,这种年龄的孩子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不妨假以时日,科学教育,规范引导,随着孩子自身的发育成长,“熊孩子”这朵带刺的花一样可以娇艳开放。

链 接>>>

多动症孩子被劝退

父亲半工半陪读

四川成都一名11岁学生强强也曾被43名家长联名劝退。在2012年,这个孩子被诊断患有轻度智力障碍和混合型多动症。孩子父亲不同意孩子退学,宁愿半工半陪读换取其他家长的妥协。校方的态度是,一个孩子都不能少,给予孩子更多耐心和包容,也对全班同学的成长有所帮助。在父亲的陪伴下,强强在缓慢地改变成长,但是他们仍然面对着来自其他学生家长的压力。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