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龙顺调和油以假充真的猫腻还要玩多久?
橄榄油、山茶油和玉米油的亚麻酸标准值分别为≤1、≤2、≤1.4,但是在福建旺龙顺粮油食品公司,用这三种油配制的调和油,亚麻酸值都在5以上。
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两年来的多次市场买样送检结果显示,依据国家标准,福建旺龙顺粮油食品公司三个标注以玉米油为主要原料的调和油产品质量特征与常识和理论推断不能吻合,对照各类食用油国家标准中的脂肪酸项目质量特征指标值,其产品脂肪酸指标实测值与大豆油吻合度最高,涉嫌虚假标注原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2016年12月,中国质量新闻网率先曝光了包括一批以低价油冒充价值较高油品欺诈消费者的不法厂家,旺龙顺公司位列其中。
当年11月记者送检一款旺龙顺公司调和油产品——真福初榨橄榄食用调和油,标注原料是橄榄油和玉米油,没有标明具体含量比例。检测结果亚麻酸值高达5.55,与玉米油和橄榄油特征完全不符。
为比对,记者也送检了一款主流品牌产品——多力添加20%橄榄油食用调和油,其原料是20%橄榄油+80%葵花油,推算亚麻酸理论区间值为≤0.44,实际检测值为0.22,其他各种脂肪酸组成实测值也都与推算值吻合。
两年时间过去之后,记者发现,旺龙顺公司虽然经历过被媒体曝光、被行政处罚,但类似的调和油欺诈行为至今依然不能改正,而且销售渠道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除了传统批发市场和超市外,一些知名电商平台也成了旺龙顺公司销售涉嫌欺诈的调和油产品的新渠道。
2018年12月,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通过旺龙顺公司在天猫商城开设的真福食品旗舰店购买了该店销量最大的一款产品——5L装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标注由5%的橄榄油、5%的山茶油和90%玉米油调配而成。按照这个配方,对照相关食用油国家标准推算,这个调和油脂肪酸组成中的亚麻酸的区间值为≤1.92。
但是检测结果让人吃惊,这款调和油产品亚麻酸实测值高达5.78,要知道,在国家标准中,橄榄油、山茶油和玉米油的亚麻酸标准值分别为≤1、≤2、≤1.4,不知该款产品中如此高的亚麻酸从何而来。
为了慎重起见,记者在2019年1月再次通过天猫旗舰店购买同一产品(标明2018年12月18日生产)再次送检,结果显示亚麻酸值为5.67。
这一次,记者同时还购买了真福旗舰店里销量排名第二的产品——4L装真福花生橄榄油食用植物调和油,标注由10%花生油+12%橄榄油+78%玉米油配制,按专家介绍的方法推算,这款调和油的亚麻酸含量区间值应该为≤1.71,但是实际检测出的亚麻酸值为5.93。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硬脂酸
真福橄榄花生食用调和油(标注原料为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
(2019年1月检测)
24.3
52.8
5.93
4.5
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标注原料为橄榄油、山茶油、玉米油)
(2019年1月检测)
23.2
54.6
5.67
3.88
真福初榨橄榄调和油(标注原料为橄榄油、玉米油)
(2016年11月检测)
23.89
52.08
5.55
3.78
大豆油(GB/T1535-2017)
17—30
48—59
4.2—11
2.0—5.4
玉米油(GB/T19111-2017)
20—42.2
34—65.6
≤2
≤3.3
橄榄油(GB23347-2009)
55—83
3.5—21
≤1
0.5—5.0
花生油
GB/T 1534-2017
35—69
13-43
≤0.3
1.0—4.5
油茶籽油
(GB11765-2018)
68—87
3.8—14
≤1.4
0.3—4.8
菜籽油(GB/T1536-2004)
8—70
11—30
5—14
0.5—3.0
葵花籽油
(GB10464-2017)
14—39.4
48.3—74
≤0.3
2.7—6.5
旺龙顺公司真福调和油与大豆油、玉米油等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特征质量指标对照表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硬脂酸
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
实测值
2018年12月检测
(标注5%山茶油+5%橄榄油+90%玉米油)
25.3
52.4
5.78
4.5
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
实测值
2019年1月检测
(标注5%山茶油+5%橄榄油+90%玉米油)
23.2
54.6
5.67
3.88
真福橄榄花生食用调和油
2019年1月检测
(标注10%花生油+12%橄榄油+78%玉米油)
24.3
52.8
5.93
4.5
真福压榨玉米油
2019年1月检测
(一级玉米油)
27.5
57.1
0.670
1.66
旺龙顺公司以玉米油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真福调和油与其生产的真福压榨玉米油脂肪酸特征质量指标对照表
那么是不是旺龙顺使用的原料玉米油比较特殊呢?记者又从真福旗舰店购买了真福压榨玉米油产品,检测出的亚麻酸含量为0.670,是在国家标准明确的特性指标范围内。
为何同样的玉米油,到调和油里亚麻酸指标就要高出许多倍,究竟是油出了问题还是生产的人出了问题?
为此,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已经将调查采访获得的情况和对旺龙顺产品的疑问向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做了反映,请该局做进一步核查,并做相应处理,中国质量新闻网也将继续追踪和报道核查处理情况。
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其他常见食用油,大豆油的成本要低不少。中国粮油商务网价格信息显示,2018年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市场一级大豆油价格波动区间为每吨5400至6000元,一级玉米油的价格在每吨6200至7000元之间波动,同期价格差距都在10%左右,其他油品如葵花油、花生油、橄榄油、山茶油等价格比玉米油更高。
消费者保护领域法律专家指出,如果被检测的旺龙顺公司调和油的原料被确定是大豆油,则旺龙顺公司将存在两类违法行为:一方面是涉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另外一方面,如果真福调和油的真实原料是进口大豆油,又会涉及到转基因明示问题,因为在真福旗舰店的销售宣传中,特别强调产品为非转基因产品。
记者注意到,截止到2019年2月12日,天猫真福旗舰店的5L装真福橄榄山茶调和油的销量已经超过6.1万瓶,2.7L装瓶真福花生橄榄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销量达到了4555瓶,按照网站标明的价格计算,销售货值已经超过400万元。
橄榄油、山茶油和玉米油的亚麻酸标准值分别为≤1、≤2、≤1.4,但是在福建旺龙顺粮油食品公司,用这三种油配制的调和油,亚麻酸值都在5以上。
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两年来的多次市场买样送检结果显示,依据国家标准,福建旺龙顺粮油食品公司三个标注以玉米油为主要原料的调和油产品质量特征与常识和理论推断不能吻合,对照各类食用油国家标准中的脂肪酸项目质量特征指标值,其产品脂肪酸指标实测值与大豆油吻合度最高,涉嫌虚假标注原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2016年12月,中国质量新闻网率先曝光了包括一批以低价油冒充价值较高油品欺诈消费者的不法厂家,旺龙顺公司位列其中。
当年11月记者送检一款旺龙顺公司调和油产品——真福初榨橄榄食用调和油,标注原料是橄榄油和玉米油,没有标明具体含量比例。检测结果亚麻酸值高达5.55,与玉米油和橄榄油特征完全不符。
为比对,记者也送检了一款主流品牌产品——多力添加20%橄榄油食用调和油,其原料是20%橄榄油+80%葵花油,推算亚麻酸理论区间值为≤0.44,实际检测值为0.22,其他各种脂肪酸组成实测值也都与推算值吻合。
两年时间过去之后,记者发现,旺龙顺公司虽然经历过被媒体曝光、被行政处罚,但类似的调和油欺诈行为至今依然不能改正,而且销售渠道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除了传统批发市场和超市外,一些知名电商平台也成了旺龙顺公司销售涉嫌欺诈的调和油产品的新渠道。
2018年12月,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通过旺龙顺公司在天猫商城开设的真福食品旗舰店购买了该店销量最大的一款产品——5L装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标注由5%的橄榄油、5%的山茶油和90%玉米油调配而成。按照这个配方,对照相关食用油国家标准推算,这个调和油脂肪酸组成中的亚麻酸的区间值为≤1.92。

但是检测结果让人吃惊,这款调和油产品亚麻酸实测值高达5.78,要知道,在国家标准中,橄榄油、山茶油和玉米油的亚麻酸标准值分别为≤1、≤2、≤1.4,不知该款产品中如此高的亚麻酸从何而来。
为了慎重起见,记者在2019年1月再次通过天猫旗舰店购买同一产品(标明2018年12月18日生产)再次送检,结果显示亚麻酸值为5.67。
这一次,记者同时还购买了真福旗舰店里销量排名第二的产品——4L装真福花生橄榄油食用植物调和油,标注由10%花生油+12%橄榄油+78%玉米油配制,按专家介绍的方法推算,这款调和油的亚麻酸含量区间值应该为≤1.71,但是实际检测出的亚麻酸值为5.93。
油酸 |
亚油酸 |
亚麻酸 |
硬脂酸 |
|
真福橄榄花生食用调和油(标注原料为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 (2019年1月检测) |
24.3 |
52.8 |
5.93 |
4.5 |
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标注原料为橄榄油、山茶油、玉米油) (2019年1月检测) |
23.2 |
54.6 |
5.67 |
3.88 |
真福初榨橄榄调和油(标注原料为橄榄油、玉米油) (2016年11月检测) |
23.89 |
52.08 |
5.55 |
3.78 |
大豆油(GB/T1535-2017) |
17—30 |
48—59 |
4.2—11 |
2.0—5.4 |
玉米油(GB/T19111-2017) |
20—42.2 |
34—65.6 |
≤2 |
≤3.3 |
橄榄油(GB23347-2009) |
55—83 |
3.5—21 |
≤1 |
0.5—5.0 |
花生油 GB/T 1534-2017 |
35—69 |
13-43 |
≤0.3 |
1.0—4.5 |
油茶籽油 (GB11765-2018) |
68—87 |
3.8—14 |
≤1.4 |
0.3—4.8 |
菜籽油(GB/T1536-2004) |
8—70 |
11—30 |
5—14 |
0.5—3.0 |
葵花籽油 (GB10464-2017) |
14—39.4 |
48.3—74 |
≤0.3 |
2.7—6.5 |
旺龙顺公司真福调和油与大豆油、玉米油等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特征质量指标对照表
油酸 |
亚油酸 |
亚麻酸 |
硬脂酸 |
|
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 实测值 2018年12月检测 (标注5%山茶油+5%橄榄油+90%玉米油) |
25.3 |
52.4 |
5.78 |
4.5 |
真福橄榄山茶食用调和油 实测值 2019年1月检测 (标注5%山茶油+5%橄榄油+90%玉米油) |
23.2 |
54.6 |
5.67 |
3.88 |
真福橄榄花生食用调和油 2019年1月检测 (标注10%花生油+12%橄榄油+78%玉米油) |
24.3 |
52.8 |
5.93 |
4.5 |
真福压榨玉米油 2019年1月检测 (一级玉米油) |
27.5 |
57.1 |
0.670 |
1.66 |
旺龙顺公司以玉米油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真福调和油与其生产的真福压榨玉米油脂肪酸特征质量指标对照表
那么是不是旺龙顺使用的原料玉米油比较特殊呢?记者又从真福旗舰店购买了真福压榨玉米油产品,检测出的亚麻酸含量为0.670,是在国家标准明确的特性指标范围内。
为何同样的玉米油,到调和油里亚麻酸指标就要高出许多倍,究竟是油出了问题还是生产的人出了问题?
为此,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已经将调查采访获得的情况和对旺龙顺产品的疑问向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做了反映,请该局做进一步核查,并做相应处理,中国质量新闻网也将继续追踪和报道核查处理情况。
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其他常见食用油,大豆油的成本要低不少。中国粮油商务网价格信息显示,2018年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市场一级大豆油价格波动区间为每吨5400至6000元,一级玉米油的价格在每吨6200至7000元之间波动,同期价格差距都在10%左右,其他油品如葵花油、花生油、橄榄油、山茶油等价格比玉米油更高。

消费者保护领域法律专家指出,如果被检测的旺龙顺公司调和油的原料被确定是大豆油,则旺龙顺公司将存在两类违法行为:一方面是涉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另外一方面,如果真福调和油的真实原料是进口大豆油,又会涉及到转基因明示问题,因为在真福旗舰店的销售宣传中,特别强调产品为非转基因产品。
记者注意到,截止到2019年2月12日,天猫真福旗舰店的5L装真福橄榄山茶调和油的销量已经超过6.1万瓶,2.7L装瓶真福花生橄榄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销量达到了4555瓶,按照网站标明的价格计算,销售货值已经超过400万元。
- 广东省湛江市集中销毁58吨侵权假冒伪劣商品(2024-06-18)
- 广州:450吨侵权假冒商品被集中销毁(2024-06-18)
- 货值约3900万元!广东佛山集中销毁一批侵权假冒伪劣商品(2024-06-18)
- 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开展(2024-06-17)
- 严打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3年知识产权执法十大典型案件…(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