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打假行动

说案|名牌风衣、围巾都是假货?涉千万元制假售假团伙被公诉!

2020年11月11日 08:53 信息来源:http://www.ipraction.gov.cn/article/gzdt/dxal/jl/202011/327435.html

还记得前一阵有个上海小伙在某手机购物APP上花2580块钱买了条假BURBERRY围巾吗?经摸排调查,公安机关一举破获背后的制假售假链条,抓获多名对外制售假冒品牌商品的犯罪嫌疑人,并查获了大量风衣、衬衫等假冒国际品牌服装。

日前,虹口区检察院对马某甲、马某乙等7人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唐某某等6人假冒注册商标案起诉至法院。

案情摘要

2017年至今,被告人马某甲、万某某夫妻伙同被告人马某乙、李某某夫妻,在广东省东莞市租借的场地内,组织、生产假冒BURBERRY(博柏利)、MAXMARA等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等商品对外批发销售。

犯罪团伙分工明确,被告人尹某某、林某某负责生产跟单,主要对假冒BURBERRY(博柏利)、MAXMARA等品牌商品的订单、原材料的采购;被告人刘某甲、熊某负责公司的仓储、保管、收货、发货、运输;被告钟某某负责产品接送货及销售;被告人刘某乙负责产品的加工、包装;被告人唐某某负责车间产品的生产;被告人李某某、韦某某负责公司的财务;被告人万某某负责员工的工资结算发放。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产品总金额为1249万余元。

“市场套路太多,玩法还需增加!”

明知故犯、铤而走险

“市场套路太多,玩法还需增加!”“路还得走下去,只有不断适应当前环境才能更好面对今后的工作。”负责产品接送货及销售的被告人钟某某在两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在工作总结中,甚至有明确的当年工作得失盘点及对下一年扩大制售规模的具体计划……

在这起制售假冒产品金额逾千万的案件中,被告人明知故犯,甚至规划将制假售假的“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在国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形势下,被告人继续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犯罪故意尤为恶劣。

分工明确、环环相扣

是典型链条式制假售假犯罪

“要把货做得好的话,就要买正品去‘打版’,于是我就跑到香港去把一些正品的博柏利风衣买回来打版,之后自己在市场上买相应的面料、辅料、唛头、商标用于生产假冒的博柏利风衣。”被告人马某某供述。

该案中,被告人以两家公司为依托制假售假,多名被告人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情节严重,对权利人的商标权造成严重侵害,是典型的链条式犯罪案件,足见市场乱象。

微商、“购物APP”等网络销售

为售假主要渠道

2019年10月,被害人卢某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其通过某手机购物APP以人民币2580元的价格购买到一条假冒博柏利品牌围巾。公安机关就此展开侦查,一件涉案金额达千万元以上的制假售假案件浮出水面。

“一开始从大平台做推广,有的是从购物网站下单,有的是加我微信,再从微信上下单转账付钱。到2017年12月之后就大部分以微信发朋友圈为主了。”从该公司电商部负责产品接送货及销售的被告人钟某某供述中可以得知,假冒产品大多是走网络销售的渠道,其中就包括上海市民卢某某下单的APP。而在前述提到的年终总结中也可以看到他们正在研究一些新的“营销手段”:“多拍和多写适合微商推广的图片和方案,把直播和视频利用起来,用站外推广方式将公司和产品推广,达到吸引客户加到微信上来下单过程。”

办案检察官认为,随着司法机关打击力度加大,售假阵地纷纷转向网络。如今各种购物APP让人眼花缭乱,让像该案被告人一样法制观念淡薄、心存侥幸的不法分子们瞅准了“商机”。作为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一定要到正规销售渠道,提高辨别能力。同时,监管部门也应严格加强对各类购物APP的审核准入以及监管工作,在网络经济强势发展的同时注重品质安全管控,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持续严厉打击假冒仿冒商品、侵害品牌商标的犯罪,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为民营企业谋求高质量新发展提供有力检察保障,为上海加快建设成为制度完备、体系健全、环境优越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提供更专业、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