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西安晚报:春运“一票难求”难在何处

2011年01月19日 16:48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1/0119/343677.html

每年春运时,抱怨一票难求的舆论呼声总会响起,今年也不例外。当然了,不例外的是,铁道部会站出来给买不到票的公众一个画饼:几年后就不会一票难求了。面对民众的抱怨,在近日的全国铁路春运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表示,春运期间一票难求问题虽然今年还无法解决,但到2015年,一票难求将成为历史。

2015一票难求将成历史,意思是说:到2015一票难求就不会成为问题,春节回家就不会这么难了——可惜这个承诺,并没有让寒风中排了一夜队仍买不到票的求票者看到希望。

为什么这个承诺反而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公众差不多年年都能听到这种承诺,可每年承诺的时间都不一样。这些铁道部给出的时间表在网上都可以检索到。

2007年,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称,2010年一票难求将得到很大解决。到了2009年,则把时间推到了3年后,称2012年可基本解决一票难求。并在受到质疑后言之凿凿肯定这一说法有根据。可到了2011年,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又推到了2015年。

铁道部门也说,2007年说的是得到很大解决2009年说的是基本解决2011年说的是将成为历史,意思是不一样的。

可是,在解决一票难求上玩这样的文字游戏有什么意思呢?基本解决的标准是什么,很大解决又如何考评?最关键的是,谁来监督这种承诺,无法履行承诺将承担何种责任?现实是,这种承诺没有法律效力。

其实,把一票难求的板子都打到铁道部身上并不公平。

其一,负责运输不只有铁路,还有公路、水路和民航,只不过坐火车回家的人最多,铁道部门就承担了最多的期待和压力;其二,寄望铁路解决一票难求本就是不切实际的期待,春运如此大规模人群的集中迁徙,这是再发达的铁路系统都无法承载的,以春运这种特殊时期衡量铁路动力,动力永远是跟不上的,而以春运这种短期的高峰来准备运力,半个月的高峰期过后,巨大的闲置和养护成本是铁路无法承受的。除了市场化手段和错峰回家,一票难求基本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既然如此,就应该面对现实,在充分的信息公开中坦诚地将困难告诉公众,做到自身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在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上作空口承诺。

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老老实实地将困难告诉公众,公开相应成本,让社会看到本部门的努力,买不到票的公众虽会不满,但冷静思考后会理解铁路部门;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轻易地作出承诺,给公众一个画饼,抬高了公众的期待,到时满足不了,只好将时间往后推,推来推去,公信力都消失殆尽了。

公众在一票难求问题上不切实际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次次这种空头的承诺催生的。

公众抱怨一票难求,批评铁路部门,其实并非立刻要解决一票难求这个问题,而是寄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缓解一票难求。铁路部门在力所能及的问题上回避民意,却在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上作一些空口承诺。一年一个承诺,每次不同的承诺,只会让人失望。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