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应警惕限量供应思维
限制购买,正成为我们公共治理的一种习惯性反应。
最近,北京规定汽车限购,此前,一些城市出台住房限购令。在更大范围,公司上市、城市出租车的牌照等都有数量限制,日前,媒体甚至爆出重庆南岸区民政局限定每天结婚离婚的人数,结果招来一群号贩子。
很明显,各种限量供应的政策,都是政府希望通过行政之手达成一定治理目标,形成秩序,比如遏制房价上涨,缓解交通拥堵等等。但同样明显的是,现实效果和预期效果都不大好。
以住房限购令为例,昨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最新一期《(2010)12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其中显示,自2010年9月起,我国住宅价格连续四个月上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也承认,在数轮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全国不少城市楼市依然处于“量价齐涨”的局面。有专家分析,限购令并不能抑制投机炒作。
政府对某一物品实行限量供应,就意味着不容易得到,往往会诱发恐慌性购买。在北京限制购车政策正是实施之前,京城上演了疯狂的汽车抢购。北京这种示范效应也可能传导到其它城市。而在住房方面,没有实行限购令的城市也出现“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的抢购心理,在已经实行限购的城市,不少人会绕开限制,使之失效。
不少政府部门认为,政府能够通过明智的市场规划,使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事实上,市场主体更能根据市场形势作出合理决策,比如,很多城市出现所谓的“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人发现市场的缺口,而政府计划的出租车的数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政府动辄进行限制,往往破坏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反而会产生更大的毛病,我国股市已经失去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股市的表现与经济走势明显背离,与不适当的干预有莫大的关系。
限量供应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带来其他负面问题。政府手中掌握紧俏的指标,很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筹码,我们看到许多官员受贿都是因管制权力诱发的。此外,限量供应还容易形成地下市场。更重要的是,这种数量限制,还损害了人们的经济自由。
限制购买,正成为我们公共治理的一种习惯性反应。
最近,北京规定汽车限购,此前,一些城市出台住房限购令。在更大范围,公司上市、城市出租车的牌照等都有数量限制,日前,媒体甚至爆出重庆南岸区民政局限定每天结婚离婚的人数,结果招来一群号贩子。
很明显,各种限量供应的政策,都是政府希望通过行政之手达成一定治理目标,形成秩序,比如遏制房价上涨,缓解交通拥堵等等。但同样明显的是,现实效果和预期效果都不大好。
以住房限购令为例,昨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最新一期《(2010)12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其中显示,自2010年9月起,我国住宅价格连续四个月上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也承认,在数轮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全国不少城市楼市依然处于“量价齐涨”的局面。有专家分析,限购令并不能抑制投机炒作。
政府对某一物品实行限量供应,就意味着不容易得到,往往会诱发恐慌性购买。在北京限制购车政策正是实施之前,京城上演了疯狂的汽车抢购。北京这种示范效应也可能传导到其它城市。而在住房方面,没有实行限购令的城市也出现“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的抢购心理,在已经实行限购的城市,不少人会绕开限制,使之失效。
不少政府部门认为,政府能够通过明智的市场规划,使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事实上,市场主体更能根据市场形势作出合理决策,比如,很多城市出现所谓的“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人发现市场的缺口,而政府计划的出租车的数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政府动辄进行限制,往往破坏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反而会产生更大的毛病,我国股市已经失去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股市的表现与经济走势明显背离,与不适当的干预有莫大的关系。
限量供应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带来其他负面问题。政府手中掌握紧俏的指标,很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筹码,我们看到许多官员受贿都是因管制权力诱发的。此外,限量供应还容易形成地下市场。更重要的是,这种数量限制,还损害了人们的经济自由。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4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