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长江日报:应警惕限量供应思维

2011年01月07日 14:51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1/0107/341735.html

限制购买,正成为我们公共治理的一种习惯性反应。

最近,北京规定汽车限购,此前,一些城市出台住房限购令。在更大范围,公司上市、城市出租车的牌照等都有数量限制,日前,媒体甚至爆出重庆南岸区民政局限定每天结婚离婚的人数,结果招来一群号贩子。

很明显,各种限量供应的政策,都是政府希望通过行政之手达成一定治理目标,形成秩序,比如遏制房价上涨,缓解交通拥堵等等。但同样明显的是,现实效果和预期效果都不大好。

以住房限购令为例,昨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最新一期《(201012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其中显示,自20109月起,我国住宅价格连续四个月上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也承认,在数轮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全国不少城市楼市依然处于量价齐涨的局面。有专家分析,限购令并不能抑制投机炒作。

政府对某一物品实行限量供应,就意味着不容易得到,往往会诱发恐慌性购买。在北京限制购车政策正是实施之前,京城上演了疯狂的汽车抢购。北京这种示范效应也可能传导到其它城市。而在住房方面,没有实行限购令的城市也出现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的抢购心理,在已经实行限购的城市,不少人会绕开限制,使之失效。

不少政府部门认为,政府能够通过明智的市场规划,使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事实上,市场主体更能根据市场形势作出合理决策,比如,很多城市出现所谓的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人发现市场的缺口,而政府计划的出租车的数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政府动辄进行限制,往往破坏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反而会产生更大的毛病,我国股市已经失去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股市的表现与经济走势明显背离,与不适当的干预有莫大的关系。

限量供应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带来其他负面问题。政府手中掌握紧俏的指标,很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筹码,我们看到许多官员受贿都是因管制权力诱发的。此外,限量供应还容易形成地下市场。更重要的是,这种数量限制,还损害了人们的经济自由。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