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人民日报:保障不“给力” 百姓不敢花

2011年05月12日 11:09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1/0512/357041.html

有了每月55元养老金,以前吃辣子面,现在能吃臊子面了。陕西宝鸡一位老农在参加新农保试点后这样说。

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过去一分钱养老金也没有,现在每月领55元,从无到有,无疑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

但换个角度看,每月55元养老金是不是太少了?一年660元,尚不及目前国家1196元的扶贫标准线。恐怕对其生活的改变也就是吃碗臊子面吧?估计不能指望从此养老不犯愁,更别说拉动消费了。

中国的老百姓为何如此爱储蓄、吝消费?社会保障不给力是重要原因。

谁不知道痛快消费的感觉很好?谁不清楚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把钱存银行不划算?但是,钱都花了,将来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没活儿干了怎么办?没地方住了怎么办?在缺少完备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存钱,是大多数老百姓获得安全感的理性选择。

客观上看,近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成就不小。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了46.8%;城镇基本医保覆盖4.32亿人,加上新农合,总数超过12.6亿人;新农保参保人数1.43亿人。

不过,这样的覆盖程度显然还不够,毕竟仍有数以亿计的百姓缺少基本保障。最重要的是,即使有了三险一金五险一金,恐怕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放心消费。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是低水平的。

低水平有多低?

先说医保。职工医保待遇最好,大病和住院的报销比例目前约为70%,最高支付限额是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接近60%,确定的标准是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年均收入的6倍以上,如果以2010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计算,则新农合支付限额不足4万元。如今一个阑尾炎手术都要花费六七千元,如果得了大病,往往二三十万元打不住,家里不准备十多万根本无法应对。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绝非农民夸张。即便在城市,一场大病也可以使一个小康之家陷入困境。

再说养老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七连涨,目前月均1400元左右。但电价涨、水价涨、食用油价涨……这样的保障水平真让人乐不起来。在职职工算算账,同样要拼命存钱,因为目前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60%,如果参加工作晚、退休早,替代率会更低。从制度设计上讲,可以通过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来提高保障水平,但现实中,多数劳动者能让企业按实际工资缴养老费就不错了,企业年金简直是奢望。要想退休后生活水准不至于有太大滑落,不储蓄不行。

至于住房保障,公租房、廉租房刚起步,目前和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还没什么关系。不论买房还是租房,手里没点余钱都是不可能的。

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社会保障不仅是种福利,也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拥有撬动和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的魔力。而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明显不足,约占财政支出的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也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

所以——

不是老百姓不喜欢消费,而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致使他们不敢花钱;

更别嘲笑中低收入者只会存钱,而是未来可预期的巨大开支促使他们只有存钱才能获得安全感;

也不要一味鼓动百姓消费,如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住有所居不能很好实现,老百姓就不会轻易打开钱包。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