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广州日报:国外卖场为何难收“进场费”?

2011年05月24日 13:53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1/0524/358759.html

据央视调查,由于进场费的原因,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超市的售价比在中国超市的售价还要便宜,因为在国外,很少有进场费一说。

进场费到底合不合理?有权威人士说,中国制造业不断扩张,供过于求较为突出,进场费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它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这种解释似乎有些牵强:难道供过于求就一定要通过进场费来解决?国外超市也是市场化经营,可人家为何不收进场费呢?

发达国家现代零售业的利润,绝大多数来源于自身经营,通过商品周转的方式赚取产品的购销差价。大超市通过大规模采购,引入价格更低廉的商品,依靠先进的采购技术和不断优化的供应链条来赚取差价。沃尔玛如此,家乐福同样以此立足。而且收进场费,随时会面临着法律的制裁。如在美国,专门出台了《连锁商店价格限制法》,要求零售厂商不得向供货商收取进场费、要求特殊折扣,对供应商不能采取大小有别政策。

反观中国卖场,以店大欺客的心态,凭借节庆费、海报费、信息费、促销管理费、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众多的进场费,赚取的利润居然占到商品售价的六成之多。更有些超市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二房东,不再将经营销售当主业,而是将进场费发展为暴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哀。有着发达的制造业,但在销售中国制造时,却诞生了进场费这个不折不扣的商业怪胎。渠道垄断、法律规制缺乏是主要原因。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规定,规范零售市场。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