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中国消费者报:公共设施建设应首先问计于民

2011年06月15日 15:53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1/0615/361730.html

天桥到处有,就是没人走。在河南省郑州市,部分花费数百万元建设的人行天桥,由于利用率偏低、多数行人不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实现保护行人安全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据612日《工人日报》报道)。

耗资数百万元的公共设施被闲置,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建设中,农村也有。数日前,媒体曾报道,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是这一工程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虽然通过了各级验收,但却一直无法启用,成为摆设工程。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病因,即有关方面对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实地调研考察不够,问计于民不够,对其可行性、可靠性论证不够。

公共设施建设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要让其发挥应有的效果首先应当问计于民。郑州市多处人行天桥桥高路陡,缺乏交通护栏等配套设施;浠水县抗旱灌渠取水地水源不足,引水泵与管渠不配套,灌渠架得太高给农民出行带来不便——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深奥的技术难题,只要有专家到实地去看看,向市民或农民问一问,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决策失误、劳民伤财。

然而,时下某些地方在部署安排公共设施建设上,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建设项目是否有利于彰显官员政绩,对于其实用性却并不怎么看重,这就使得有些号称民生工程的建设项目虚有其表,实际上只不过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难以达到增进民生福利的目的,总而言之,好看好用

而手握项目建设审批权和投资权的要害部门,或过多唯上,或者对基层报批的项目,只是居高临下地看文件报告,听基层官员汇报多,深入项目建设实地考察调研少,导致项目论证中出现不切实际的失误,形成只合官意不合民意的决策。这些做法都会使投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偏离正确方向和正常轨道。

河南省郑州市多处花费数百万元的人行天桥、湖北省浠水县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沦为摆设工程,就是上述现象中的典型例子。有关方面应该对此有所警醒,在各类工程项目的调查论证、审批立项、资金投入、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从严把关,切忌耳听之虚,务必眼见为实,少听官员汇报,多向群众问计,更加注重实地考察监督,使国家有限的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好的效益。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