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长江日报:假日高速,该免费还是该涨价?

2012年10月08日 14:01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2/1008/443176.html

小型客车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或许并非好主意。从经济学上看,人性对免费并无多少抵抗力,这一政策显然刺激自驾出行人群,和手续繁琐等因素一起放大了长假拥堵效应;进一步看,受益人群享受的“免费午餐”,一方面是建立在侵害拥有高速公路经营权私人公司权益之上,另一方最需要公众政策补贴的对象往往是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群明显不符,简直有不开车的人补贴开车人之嫌。

宴无好宴,凡事皆有成本。这一看似政府请客的免费午餐,实在难言甘之如饴。

静态来看,价格机制是一种福利(服务)配置机制。涨价的好处很明显,也就是“价高者得”,这体现了效率至上以及相对公平,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很好体现“需求最高者得”,毕竟一块钱对于农民工以及白领,边际效应不同;而按照需求最高者来分配有限供应量,或许公正,却难以实施。现实中,对于不少时间成本低的人群,无论排队还是堵在路上,未尝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式——中产阶层眼中的“效率低下”,或者正是底层民众的“相对公平”。

动态来看,价格规律处处通用,不仅在于调节供求关系,更在于其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价格机制更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正常情况下,涨价可以增加对于稀缺品的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有助于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价高者得可以衡量社会最需要哪种服务。如果不存在各种扭曲(如行业准入、垄断等),价高者得可以有效动员社会资源、配置于增加社会最需要的服务上。

换句话说,静态是对当下的思考,动态则着眼未来;粗略地看,静态主要是分蛋糕,而动态则考虑有无做大蛋糕的可能。如果价高者得既不能在分配福利层面为自己辩护,又不能在配置资源层面证明实质改进,则任何涨价万能论都可能并不正确。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放假回家的需求必然长期存在,也涉及社会大部分人群。除了效率角度,更应该从社会福利角度思考一下国庆或者春节的回家问题。从福利分配角度,如何满足功利主义大师边沁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回家?在亲情与传统之外,更隐含着区域经济不均衡、户籍制度歧视等制度化弊端,而相对较低的票价就是一种潜在补偿。

万般纠结都在拷问相同的问题:公共政策如何符合经济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毕竟,每个社会的发展,都以民众福祉的增加为最终考核标准。

换言之,当公平已被视比效率更稀缺的商品时,要不要涨价,也就不仅仅是一个效率问题。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