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宽带“缺斤少两”是典型消费欺诈

2012年10月09日 15:29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2/1009/443540.html

花了更多的钱买了更快的宽带,但网速却并没有真的快起来:有关报告指出,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中国的宽带是“假宽带”。《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数据表明,多数用户办理的固网宽带带宽为2M或4M。4M宽带,理论上应有512KB/s的网速;2M宽带,理论网速是256KB/s,而实际上,2M带宽下用户平均上网速度仅为142.2KB/s,4M带宽下平均网速仅仅为232.7KB/s,与名义速度相差很大。(10月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我国宽带速度之慢,早已人所共知。根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位列全球第71位,不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三十几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10。仅仅速度慢也便罢了,收费标准还奇高,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费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两相比较差距高达30—40倍。这还没有考虑国民收入的差距,以及庞大用户基数应有的规模效益与边际成本递减。不得不说,我们的宽带是名副其实的“价高质次”。

去年,传说中发改委将给两家宽带巨头开出的巨额罚单,最终也没有开出来,这也变相证明了宽带市场被高度垄断的事实——— 连发改委都拿宽带巨头们没办法。之所以宽带会“价高质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市场竞争。新华社曾经评论道:垄断不除,宽带只能越来越“窄”。可是,即便“假宽带”实在快不起来,至少也不能当做真宽带来高价售卖,这是最起码的诚信。

既然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带宽速率到底是多少,不同带宽收费标准是多少,那么实际使用的网速就应该达到相应水准,而不能买的是4M的宽带,结果用户连2M的网速都享受不到,这就不仅仅是“价高质次”的问题,而是突破底线的消费欺诈行为了。现在的问题是,虽然超半数用户都明显感觉到网速太慢,与实际购买的带宽严重不符,却没有搜集证据的手段和进行投诉的渠道;由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缺失,大多数用户只能选择沉默,不仅起诉垄断服务商划不来,把它惹毛了说不定还会无网可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且不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性赔偿,可就连这点赔偿,要想从欺诈消费者的垄断电信商手中得到,也无异于大战风车。事实是,虽然宽带“缺斤少两”早已是多年如是的常态,似乎还没有听说过消费者因此争取到双倍赔偿的案例。

面对宽带“缺斤少两”的行业潜规则,谁该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个时候,人们期待最多的当然是监管者。对此,主管部门没有理由置之不问。既然实际带宽只有合同一半,收费价格当然也应砍掉一半;否则,任由宽带“缺斤少两”,等于间接纵容宽带价格无形中又翻了一番。因此,有关部门应立即着手调查,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渠道,依法做出严厉处罚;同时,应根据宽带实际“货色”和真实成本,大幅下降宽带资费标准。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