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为温州强攻公车改革的难题加油

2012年04月16日 09:53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2/0416/405873.html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重要的是当改革遇到阻力时不要松劲或放弃,因为现时的放弃可能意味着永远丧失改革的机会;也不要总是绕着困难走,因为绕来绕去的结果往往是原地打转,无路可走。

日前,温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温州市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此次市级机关车改涉及市级行政机关106个,事业单位207个,各类车辆约1790辆,其中,除根据《意见》须保留的300余辆外,须拍卖处置的共约1400辆。

细看温州公车改革方案,有两点不能不提:首先是改革的力度较大。除了省管干部以及公检法等少数单位的用车不参加改革之外,其余公车全部拍卖处置。温州是一个地级市,副局级以上干部的数量有限,而处级和处级以下干部都无权保留专用坐驾,这就使得全市大多数公车纳入了改革的范畴。改革的涉及面越宽,纳入的公车数量越多,改革成效才能越显著,也就越容易获得民意的倾情支持。

其次是改革方案经过了周密的设计。温州公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根据不同级别每月发给固定的乘车补贴,用以解决短途交通的费用问题;至于远程公务,县(处)级领导干部可向公务用车服务公司租车,其他涉改人员以公共交通方式解决。这套改革方案若能实施到位,治奢和限私这两个公车改革期望实现的目标,可望比较顺利地达成。

先说治奢。每月的交通补贴是固定的,经过测算基本满足这一级别干部的公务用车的花费,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绝对不可能多支多领。如果想在乘车时讲排场、耍阔气,对不起,多余的支出需要自掏腰包。这招一出,相信不会再有人乘车时以奢侈为荣,倒可能有人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办事,省下一部分乘车补贴留作他用。

再说限私。原有的公车已然拍卖,想用车就得租用公共服务公司的车辆,用车者和出车者不再是上下级或同事关系,而是租用和被租用的关系,公车私用的技术难度陡然加大:你得求得出车者同意跟你去办私事,你还得分文不少地交纳相应租金,最后你还得有办法把公车私用的花费在公账上报销。这招一出,公车私用的便利性没了,相信不会再有人费大力气去占小便宜。

当然,温州的公车改革方案也非十全十美。1790辆公车中,毕竟还有300多辆不在改革范畴之内。除了部分与社会治安和突发状况有关的值勤、执法车之外,还有一部分车辆可以纳入拍卖之列。比如说,公检法单位的公车全员保留,这是否应认定为必须,就大可商榷。从理论上来说,改革越是不留死角,就越便于雷厉风行地贯彻下去,可能遇到的反弹也就越小。而特殊区域划得越多,就越可能引发攀比心理和纠缠后患,导致改革半途而废或成效大减。

不管怎么说,尽管带有折中的痕迹,温州的公车改革毕竟启动了。一个未尽完美的行动起来的方案,远胜于一个理论上没有瑕疵但永远坐而论道的方案。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重要的是当改革遇到阻力时不要松劲或放弃,因为现时的放弃可能意味着永远丧失改革的机会;也不要总是绕着困难走,因为绕来绕去的结果往往是原地打转,无路可走。门一旦打开就不要再关上,改革的步伐一旦迈开就不要停歇,这样才能义无反顾地直取目标。

来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公务用车总量200多万辆,每年消费支出1500亿元至2000亿元。如果温州的公车改革能为全国树立一个成功的样板,从此以点带面,全线推进,直至缚住“车轮上的腐败”,那他们就是为公车改革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