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高速路节假日免费 应藉此推进公平

2012年04月20日 08:55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2/0420/406770.html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消息称,正认真研究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免收通行费有关问题,按程序报批后争取尽快实施。

公共政策或沿袭或改变,都无非以增进社会福利为初衷。以此量之,收费公路的存废,其利其弊当有公论。在之前,公路收费站密度之大、收费额度之高、设立时限之久,一直饱受诟病。时至今日,某些积极的变化,已在酝酿与发生。一方面,针对收费公路的专项清理,一段时间内取得了切实成效;而另一方面,据最新信息,“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免收通行费”,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对于后者,闻者多持欢迎态度。但下意识的乐观之外,某些更深层次的考虑,亦不可回避。终究,价格的杠杆作用,是不应被忽视的力量。可以想见,当收费公路免费,必会刺激更多的出行需求,其后多出的拥堵压力、事故风险,又该如何应对?当然,在道路承载能力充足的前提下,上述“后果”并不必然发生。

然而,现实情况是,此间多数公路一贯处于满负荷,乃至超负荷的使用状态。节假日期间,民众出行需求本就远甚于日常,取消公路收费又诱导了更多人出行。双重压力叠加,取消收费所增加的“福利”,注定极易被稀释。更有甚者,出行一族反倒会困于一路“囧途”。明乎此,评价“收费”合理性,当超越那种“免费则赞”的思维,而以更长远的思考视角予以审视。

理论上,“价格”是一种筛选工具,用以筛选出需求最强的群体,并将稀缺资源分配给之。公路收费站的作用,就是以价格为门槛,将有限的道路运能,配置给愿意付出更多成本者。很多观点认为,此等“分配逻辑”欠缺公平,因为它有意无意剥夺了,贫困人群分享公共设施的机会。但不得不承认,“价格工具”始终是最高效、最客观、最难被操控的。在此基础上,以何种方式补偿“支付能力弱者”,是另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基于产权常识,道路等公共设施本当全民共享,但只要其“稀缺性”存在一天,“以某种方式分配”就是永恒的命题。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充分发挥“价格工具”的力量。而此类做法是有前提的,即“一些人为排他性使用公共设施支付的成本”,必须以合适的方式、一定的比例,转移给那些“因支付能力有限,而无缘使用该类设施的人”。出于抽象公平考虑,一些人对另一些的“补偿”是必须的。且理想模式下,收费站不应有自身的利益意识,而只是扮演一个“中转”角色。

遗憾的是,很多收费站,并未能恪守本职的“中转”功能,反倒成了追求私利的主体,这就颇令人不解。当数目巨大的公路收费,不曾充分转化为对“支付能力弱者”的补偿,任何自发的免费动议都显得可疑。其既未对潜在风险列出专门的对应策略,且以一种大义凛然的“让利”姿态,模糊长久的角色错误。那么或许可以说,关于收费公路,职能者的收费策略与免费策略,都未能真正从增进社会福利出发。甚至,更本质的理念偏差则是——纯粹将“价格工具”矮化为收费工具,而不考虑藉此推进抽象公平的可能。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