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谁“造就”了“全球最贵洋奶粉”?
消费者的追捧被洋品牌利用
“洋奶粉”在国内市场高价销售,基本上与进口税无关。
按照2011年版《海关进出口税则》,供婴儿食用的零售包装食品,不管是奶粉还是麦乳精之类,其进口最惠国税率都是15.0%,暂定税率更只有5%,外加进口环节增值税17%。相比之下,其他制成品食品进口最惠国税率常常在20%以上,甚至是30%以上(如碾碎的干小麦)、50%(如甘蔗糖)以上。
“洋奶粉”价高,首先还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过度追捧。这种追捧源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追捧发达国家品牌的人之常情,又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强化。
其次,洋品牌销售商会充分利用这种盲目追捧,索取尽可能高的售价,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广告营销方式,激发这种盲目追捧。为了营造自己的所谓“高端”、“贵族”形象,无论进口税率如何下降,他们都会尽量避免降价;相反,通过定期涨价来保持品牌高端地位,是一些洋品牌的常规保护策略。
今年中国实施了扩大进口政策,而且人民币汇率这几年已经对西方货币显著升值,换言之,洋奶粉的成本因汇率变动而下跌许多,但我们看到,进口洋奶粉还在纷纷涨价。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员)
消费者为安全信用丧失埋单
处于食品安全恐慌中的中国消费者们,正在为失去的食品安全信用埋单。面对洋奶粉以各种借口虚涨价格,甚至售价卖到原产地的4倍,达到全球最高,家长们依然义无反顾。这不是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理作怪,而是当产品安全信用已经威胁到生命健康时,消费者用脚投票,是必然的选择。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业信用受重创。但是,从这几年的表现看,一些国产奶企不仅没用真诚与信用,与消费者达成谅解,反而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一再冒出质量问题,甚至出现拙劣的危机公关,让信誉一降再降。可以说,洋奶粉占领市场步步紧逼的过程,正是国产奶业在信用上节节败退的过程。
当信用成为稀缺品,必然“物以稀为贵”。如果国产奶业依然无法建立起值得信赖的信用体系,继续在无视安全信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国产奶业的信用底线有多低,消费者为“洋奶粉”付出的信用溢价必然就会有多高。 □李妍(媒体人)
贵的不仅是奶粉,还有“监管”
中国的母亲们与“洋奶粉”的关系,现在是一种典型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个中原因显然不是“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的消费心理,而是一种“高价格意味着高安全”的中国消费者心理。
业内人士一再解释说国产奶粉的质量,不会比洋产品低。消费者也相信,如果真的按国家标准,国产奶粉的质量也许确实不低。问题是,国家标准得到严格执行了吗?
不难发现,很多消费者在选择同一洋品牌的奶粉,也是宁要进口版,而不要内地版。按理说,同样品牌的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一般不会有太大区别。但为什么是越“洋”越受欢迎?说穿了,很多消费者不仅是在购买“洋奶粉”,还是在选择“洋监管”。
尽管“洋奶粉”这些年来也被频频爆出质量问题,但大多是某些品牌某些批次的问题,而不是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像三聚氰胺这样的丑闻更是闻所未闻。个别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归咎于企业;一个行业出现问题,监管或许难辞其咎。“洋奶粉”的坐地起价,证明了能保证行业恪守安全底线的监管,其价值也是巨大的。
消费者的追捧被洋品牌利用
“洋奶粉”在国内市场高价销售,基本上与进口税无关。
按照2011年版《海关进出口税则》,供婴儿食用的零售包装食品,不管是奶粉还是麦乳精之类,其进口最惠国税率都是15.0%,暂定税率更只有5%,外加进口环节增值税17%。相比之下,其他制成品食品进口最惠国税率常常在20%以上,甚至是30%以上(如碾碎的干小麦)、50%(如甘蔗糖)以上。
“洋奶粉”价高,首先还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过度追捧。这种追捧源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追捧发达国家品牌的人之常情,又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强化。
其次,洋品牌销售商会充分利用这种盲目追捧,索取尽可能高的售价,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广告营销方式,激发这种盲目追捧。为了营造自己的所谓“高端”、“贵族”形象,无论进口税率如何下降,他们都会尽量避免降价;相反,通过定期涨价来保持品牌高端地位,是一些洋品牌的常规保护策略。
今年中国实施了扩大进口政策,而且人民币汇率这几年已经对西方货币显著升值,换言之,洋奶粉的成本因汇率变动而下跌许多,但我们看到,进口洋奶粉还在纷纷涨价。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员)
消费者为安全信用丧失埋单
处于食品安全恐慌中的中国消费者们,正在为失去的食品安全信用埋单。面对洋奶粉以各种借口虚涨价格,甚至售价卖到原产地的4倍,达到全球最高,家长们依然义无反顾。这不是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理作怪,而是当产品安全信用已经威胁到生命健康时,消费者用脚投票,是必然的选择。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业信用受重创。但是,从这几年的表现看,一些国产奶企不仅没用真诚与信用,与消费者达成谅解,反而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一再冒出质量问题,甚至出现拙劣的危机公关,让信誉一降再降。可以说,洋奶粉占领市场步步紧逼的过程,正是国产奶业在信用上节节败退的过程。
当信用成为稀缺品,必然“物以稀为贵”。如果国产奶业依然无法建立起值得信赖的信用体系,继续在无视安全信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国产奶业的信用底线有多低,消费者为“洋奶粉”付出的信用溢价必然就会有多高。 □李妍(媒体人)
贵的不仅是奶粉,还有“监管”
中国的母亲们与“洋奶粉”的关系,现在是一种典型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个中原因显然不是“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的消费心理,而是一种“高价格意味着高安全”的中国消费者心理。
业内人士一再解释说国产奶粉的质量,不会比洋产品低。消费者也相信,如果真的按国家标准,国产奶粉的质量也许确实不低。问题是,国家标准得到严格执行了吗?
不难发现,很多消费者在选择同一洋品牌的奶粉,也是宁要进口版,而不要内地版。按理说,同样品牌的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一般不会有太大区别。但为什么是越“洋”越受欢迎?说穿了,很多消费者不仅是在购买“洋奶粉”,还是在选择“洋监管”。
尽管“洋奶粉”这些年来也被频频爆出质量问题,但大多是某些品牌某些批次的问题,而不是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像三聚氰胺这样的丑闻更是闻所未闻。个别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归咎于企业;一个行业出现问题,监管或许难辞其咎。“洋奶粉”的坐地起价,证明了能保证行业恪守安全底线的监管,其价值也是巨大的。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4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