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沈阳日报:保护个人信息可以试试“一卡通”

2012年06月21日 13:40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2/0621/419323.html

日前,笔者在浑南一小区内看到一则告示,称辖内居民必须拿着户口本、身份证、房产证、契税证等一众复印件,到属地换热站签署新的供热合同,不然后果自负。巧了,上海居民现在要办结婚、离婚全部“刷卡”,同时由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把配偶信息录入社保卡,惜乎,只差“立法”一环。

读罢新闻不禁感慨:似乎现在做啥事儿,都得先“来将通名”。照笔者的理解,居民信息状况动态化管理,是不折不扣的好事。问题是,我们的“隐私”如何能够得到保护呢?好久以来,总有个人账户“被冒领”、抵押拆兑“被签字”等金融案例发生,冤有头债却无主,就是因为很多的个人信息莫名其妙“被利用”。除去个人失误这样的“不小心”外,有调查称,绝大多数的个人信息是“被出卖”,复印件被非法利用则是“当仁不让”的罪魁祸首。

我们知道,现今好多事情都需要这样那样的“证明”,可证明过后,却很少有人对“证明”负责——曾有报道说,有人在垃圾堆发现了大量的身份证复印件。尽管事后有人打圆场,称其为“操作失误”。但个人信息被滥用还是令人毛骨悚然,因为你不知道某年某月某一天,你就被某人“替”了。

经济社会中,个人信用相当重要,很多业务的办理都需要“证明”,比如银行借贷、申请经适房等。一旦事情办妥,个人光顾着高兴了,其他一概“免检”。这就造成了:要么证明文件的重复性过高,要么证明文件的随意性过大。比如身份证复印件,没有要约,这里可以用,那里也可以用。一旦有个别不怀好意的人借机谋利,真是防不胜防。可以说,个人信息不断泄露已威胁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相关部门却没有适当的制度规范与管理措施。

尤其是,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力显然处于弱势。安装手机软件,动辄要授权其使用通讯录;办张商场会员卡,也被要求填写多种个人信息,哪怕仅为不动产办个缴费凭证,也少不了这样那样的证件及其复印件。这些霸王条款只是个人对自己基本信息失去掌控的开始,这些采集到的信息之后如何保存、如何使用、流向何方等,都沉入黑箱,其保护状况令人担忧。表面上看,入卡也好,归档也罢,个人信息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但反过来看,“证明”越来越多,管理却越来越模糊——我们证明了自己,谁来证明你能保管好这些“证明”?从各地案例来看,这个单箭头的信任提供,只能是某些当事人的一厢情愿。

比如,会员卡到期不再续办,我们是否有权要求删除之前提供的个人信息?再比如,有关部门要求提供各种复印件,能否做到“一事一议”?“证明”是相互的,我们提供了证明,对方必须要提供保证——保证个人信息的保密权、支配权、删除权,不然,我们的信息安全就是空中楼阁。这里,上海的做法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思路——就是把个人信息尽量集中到一个介质上来,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有效保护,哪怕一旦出了纰漏,也很容易堵住。

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卡片,而缺少本体的辨识,比如,我们出入各种门禁,需要卡片;我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也需要卡片,我们享有各种社保福利,更需要卡片……至于银行卡等,则更是须臾不能离的。林林总总的“卡”成为发卡机构的业绩,却是公众的负担。因为,所有的卡都需要个人身份的证明,卡越来越多,人就越来越透明。个人信息的大面积泄露不是偶然,而是管理意识淡漠和力有不逮的必然。对好多公共机构来说,公民的个人信息都是联网可查的,我们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比照即可,而不是让人拿一大堆复印件来证明“我是我”。最好,我们能够把许多个人信息集中到一个介质上来,尽量避免证件越多越难证明的尴尬。比如沈阳,就准备把公交、地铁、出租车等的IC卡统一起来,而社保卡也逐步推出“一卡通”,得到市民好评。

同样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整合多种公共服务应用,如医疗保险、小额支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相关机构只要配备读卡器即可获知个人信息。这样既免去了身份证明的繁琐,也保护了个人信息。将婚姻状况信息纳入社保卡,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只要一张小小的卡片,证明OK,埋单也OK。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