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什么是每天消费1亿元鱼翅的土壤

2012年09月05日 10:32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2/0905/436990.html

6月底,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表示,将发文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记者调查,北京地区每天的鱼翅销售1亿元,一饭店鱼翅汤一碗1800元。(9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

相对于干巴巴的数据,或许报道中一位企业家的经历更能说明鱼翅的重要性。这位企业家在宴请某个基层部门的负责人时,因鱼翅质量不好就没点,还解释了没点鱼翅的原因,“大家都是自己人,咱们就不搞这个虚的了”。谁知饭局后,他的工厂就被停业整顿一星期,直接损失几百万元。对方通过中间人给他带了话:谁和你是自己人!

原来,在中国鱼翅之所以受到追捧并非是因为它有多么美味,也不是因为什么饮食文化,而是成了区分“自己人”的重要依据。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一场景并不是出现在公务接待中,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鱼翅消费”“茅台消费”和各种备受争议的高档消费的主要土壤。

不知道最初是谁提出了“无翅不成席”的说法,还有一个类似的说法叫做“无酒不成席”,可见不管是好酒还是鱼翅,最终的目的都是席。对席上各位而言,吃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人的社会支配能力的一种认可。

所以,鱼翅也好,茅台也罢,最终展现的其实都是对权贵者身份的认同。出于环保目的抵制鱼翅固然值得提倡,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天上亿的鱼翅消费究竟是吃进了谁的肚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个别官员展现支配力的欲望,即便不吃鱼翅了,也还会有其他的食物成为类似的道具。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