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红霉素生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2010年10月21日 09:51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liu/350208.html
以化学理念促进工业红霉素生产的技术在我国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日前披露,该所一个合作项目对红霉素工业用生产菌种成功进行遗传改造,使其质量和产量得以明显提升,产业化前景可观。
这一题为“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的国家“863”项目,由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博士领衔的课题组和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等合作开展。
刘文介绍说,在人类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历史上,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微生物药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许多抗生素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采用化学方法大量合成条件苛刻,在制药工业中实际应用价值有限,而通过微生物发酵则是获取药用抗生素原料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原料抗生素的主要生产大国,发酵单位偏低、产品质量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生素药物等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目前,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关重组菌株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协助下完成了中试,并已在湖北一家制药公司进行了放大和试生产。
以化学理念促进工业红霉素生产的技术在我国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日前披露,该所一个合作项目对红霉素工业用生产菌种成功进行遗传改造,使其质量和产量得以明显提升,产业化前景可观。
这一题为“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的国家“863”项目,由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博士领衔的课题组和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等合作开展。
刘文介绍说,在人类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历史上,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微生物药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许多抗生素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采用化学方法大量合成条件苛刻,在制药工业中实际应用价值有限,而通过微生物发酵则是获取药用抗生素原料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原料抗生素的主要生产大国,发酵单位偏低、产品质量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生素药物等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目前,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关重组菌株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协助下完成了中试,并已在湖北一家制药公司进行了放大和试生产。
相关阅读: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
- 以旧换新带动数码产品消费增长(2024-10-25)
- 夸大宣传无异于饮鸩止渴(2024-10-23)
- 9月汽车消费者口碑指数:交车环节成为销售和售后弱项(2024-10-22)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