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信息

警惕“伪国产”新能源汽车冒领新能源补贴

2011年01月18日 10:02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wu/373020.html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2010年乃至2011年汽车业的热点词汇之一。一方面是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车企纷纷宣布新能源汽车战略,另一方面是销售遇冷。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技术上的刻苦攻关和合适的政策被看成是突破瓶颈的两大法宝。“要在新能源汽车机遇下实现国家汽车产业的技术突围战略,最核心的技术突破当属动力电池技术。这也就难怪在政府财政补贴计划中,对自主品牌动力电池企业的补贴自然是整个战略规划的真正重心所在。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此项政府财政补贴,却可能缘于某些‘伪国产’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的暗渡陈仓,被间接补贴到了那些国外品牌头上。”一位在动力电池行业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这位供职于一家知名动力电池企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动力电池是技术门槛最高、也是利润最集中的部分。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关键零部件分别为电机、电控和电池,其中动力电池不但是技术核心,而且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成本一般也在整车成本的40%~50%。所以无论技术还是成本,动力电池都是新能源汽车的重中之重。

在政府新能源汽车扶植政策的引导之下,我国已经涌现了比亚迪、比克、力神、盟固利、万向、中航锂电等锂电池行业引人注目的骨干企业,他们自主开发的动力电池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经受住了高温、高湿、大载客量等恶劣环境的考验和验证,这让全社会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但是,与外资企业相比,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目前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80%以上都要依靠进口,动力电池很多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大都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手中,国内动力电池品牌的“巨人”仍在襁褓中嗷嗷待哺……底子薄、缺乏核心技术正是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无奈写照。

“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些国产动力电池品牌因为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的局限,自身也无自主研发的踏实进取之心,一心只想依靠与国外品牌合作走‘捷径’,领不该领的补贴,甚至蚕食了那些真正立足于走自主研发之路企业的市场机会。”该人士说。

据了解,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内一些“杂牌军”通过与这些“外来的和尚”通力合作导致动力电池“伪国产”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之间具体的合作方式为:动力电池“杂牌军”企业采用外资企业生产的“单体电池”、组装后贴上“国内制造”的牌子,进而享受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扶植,这一现象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这块巨大蛋糕的诱惑之下,国外已有很多电池厂商来华投资,如美国A123公司已经在华投资建厂;日本TDK集团也已经在深圳投资建厂,设立了ATL全资子公司;强生自控已经在重庆投资建厂等。外资企业的到来当然是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但如果他们的到来,是与想借政策东风大捞一把的鱼目混珠者联手做局,势必对正致力自主研发的国产品牌造成伤害。

“行业内有些没有研发能力的‘杂牌军’企业只是通过组装外资企业生产的单体电池,最终让那些外资企业生产的单体电池源源不断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类‘伪国产’企业和外资企业貌似得到了‘双赢’,其实是本该受益的自主品牌动力电池企业受到了严重损害。”该人士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警惕这些“伪国产”企业,严防它们与个别外资企业勾结冒领政府补贴。政府一定要让自己的扶植落实到正确的对象上,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