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产业规模化发展顺利起步 有望带动4000亿相关产业产值
4月10日凌晨,中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对外界表示,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相关专家认为,北斗卫星的应用,将带出4000亿元产值的相关市场;尽管目前面临不少的挑战,但随着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接收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尚存在不足)逐渐突破,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已经顺利起步。
应用广泛 产值目标4000亿
“现在的北斗试验系统已经在科学上、渔业中、救灾中以及国防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未来将在社会生活管理、农业、交通以及工程和科学技术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刘经南对北斗系统给予高度评价。“当区域系统和全球系统建成以后,北斗的威力将成倍增加,将具备和GPS完全一样的功能。”
刘经南表示,北斗能作为GNSS(由GPS、GLONASS、GALILEO以及北斗共同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员参加全球板块运动监测,这是发现和预测地震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在工程技术上,比如在航天方面将为各类遥感卫星提供精密轨道位置等,也可以对一些桥梁、大坝等工程的微小变形进行监测;在民航航路管理和导航、飞机着陆等方面会起到关键作用,特别在陆地交通,如智能交通、路况信息管理、道路堵塞治理、车辆监控和车辆自主导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北斗的实时精密定位还可以应用于土地和农田管理,使农业机械能够以0.1米的定位精度实现对农田的精密耕作。
“从成本来看,北斗导航的系统建设成本一定比GPS便宜,用户的成本也不会比GPS贵;再从市场看,如果中国人都用上自己的北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在与国外的导航系统进行比较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对北斗的“钱景”非常乐观。“2009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全年产值为400亿元,2010年年产值为500亿元,但是北斗产品仅占总市场份额的5%,而且主要以北斗一代产品为主;北斗导航部署完成全球系统还要经过10来年的时间,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经过详细的估算,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预计达到年产值1500~2000亿元,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预计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刘经南说。
四分天下 北斗面临重重挑战
尽管“钱景”一片光明,但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李祖洪认为,基于国内外的复杂局势和发展现状,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在面临3大挑战。
据杨元喜院士介绍,目前全球上空已有32颗GPS卫星(美国)、22颗GLONASS卫星(俄罗斯),还有2颗实验的伽利略卫星(欧洲),而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8颗北斗导航卫星。李祖洪分析指出,美国GPS系统正经历现代化,即GPS-III,预计2025年完成;俄罗斯GLONASS系统正经历复兴计划,预计2020年完成;欧洲GALILEO系统正在部署验证系统,预计2018年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向世界将面临着国外GPS、GLONASS和GALILEO的激烈竞争,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部署进度的比拼。4大全球系统部署的时间进度是个重大考验,捷足先登是成功的第一步。GPS在这方面遥遥领先,GLONASS正在恢复建设中,GALILEO遭遇资金困境,北斗系统若要抢占市场,在系统部署方面面临挑战。“目前世界上,尤其是中国这个市场,95%的市场让GPS给占领了,将来转过来用自己的北斗还有一个过程。” 李祖洪说。第二个挑战是卫星性能的竞争。导航卫星设计和研制水平决定着系统的性能,目前北斗卫星设计已经达到国外导航卫星水平,在未来发展中要不断自主创新,争取在国际导航卫星研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个挑战是系统发展的博弈。面向未来,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持续的发展建设,以满足用户更高的使用要求;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产业推广,以确保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我相信,中国制造还是能够做好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进入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家庭。”李祖洪强调。
自主创新 芯片国产化进程加快
业内人士认为,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建立将快速拉动北斗二代导航芯片、导航终端、授时设备、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和运营服务等相关卫星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目前影响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除了北斗天基体系之外,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接收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尚存在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曾经强调,北斗卫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重要特色就是,还具备通讯(短信息)的功能。对此,北京广嘉创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北斗二代终端如果只提供定位功能,就不需要功放;如其需要支持通信、授时等功能,则加上北斗一代功放即可。在设计上,北斗二代射频芯片设计比北斗一代芯片要简单一些,因为北斗一代终端需要收发功能,而北斗二代终端只需定位功能即可。”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几家企业已涉足北斗二代射频芯片的研发,如北京广嘉、西安华讯等,北斗二代基带芯片参与者众多,包括上海复控华龙、和芯星通、北京星桥通、泰斗以及西安华讯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分析人士指出,我国不少研究机构(主要是中电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企业(包括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国腾电子、东方联星)等都展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模)芯片,“但作为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北斗芯片将最终成为2~3家企业垄断竞争的格局。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客户资源是决定企业最终谁能胜出的关键因素。”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曾经表示,北斗的终端芯片预计年内可投入生产,能同时接受来自北斗卫星和GPS的两种信号,成本与只接收GPS信号的芯片相差不多。这种同时接收两种信号的北斗终端机,可使定位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开放和授权两种服务类型,其中,开放服务向大众用户免费提供,定位精度10米。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明确了在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领域,必须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对此,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海南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耀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时,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进行GPS和北斗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的集成,通过芯片化将复杂的器件和软件集成,国内不少企业和研究院所已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但目前北斗卫星组网还没有完成,系统体制还没有发展起来,只有到北斗卫星组网成功,应用发展起来了,实现广泛的兼容性才具现实性。”
也有业内人士对北斗民用产业发展非常乐观,“以通信、电力为代表的命脉行业需要卫星系统授时保证全网同步运转,民用导航需要自主卫星服务来降低成本。因此,不排除国家采用类似家电下乡的模式推动北斗民用产业发展”。
4月10日凌晨,中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对外界表示,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相关专家认为,北斗卫星的应用,将带出4000亿元产值的相关市场;尽管目前面临不少的挑战,但随着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接收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尚存在不足)逐渐突破,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已经顺利起步。
应用广泛 产值目标4000亿
“现在的北斗试验系统已经在科学上、渔业中、救灾中以及国防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未来将在社会生活管理、农业、交通以及工程和科学技术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刘经南对北斗系统给予高度评价。“当区域系统和全球系统建成以后,北斗的威力将成倍增加,将具备和GPS完全一样的功能。”
刘经南表示,北斗能作为GNSS(由GPS、GLONASS、GALILEO以及北斗共同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员参加全球板块运动监测,这是发现和预测地震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在工程技术上,比如在航天方面将为各类遥感卫星提供精密轨道位置等,也可以对一些桥梁、大坝等工程的微小变形进行监测;在民航航路管理和导航、飞机着陆等方面会起到关键作用,特别在陆地交通,如智能交通、路况信息管理、道路堵塞治理、车辆监控和车辆自主导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北斗的实时精密定位还可以应用于土地和农田管理,使农业机械能够以0.1米的定位精度实现对农田的精密耕作。
“从成本来看,北斗导航的系统建设成本一定比GPS便宜,用户的成本也不会比GPS贵;再从市场看,如果中国人都用上自己的北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在与国外的导航系统进行比较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对北斗的“钱景”非常乐观。“2009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全年产值为400亿元,2010年年产值为500亿元,但是北斗产品仅占总市场份额的5%,而且主要以北斗一代产品为主;北斗导航部署完成全球系统还要经过10来年的时间,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经过详细的估算,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预计达到年产值1500~2000亿元,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预计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刘经南说。
四分天下 北斗面临重重挑战
尽管“钱景”一片光明,但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李祖洪认为,基于国内外的复杂局势和发展现状,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在面临3大挑战。
据杨元喜院士介绍,目前全球上空已有32颗GPS卫星(美国)、22颗GLONASS卫星(俄罗斯),还有2颗实验的伽利略卫星(欧洲),而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8颗北斗导航卫星。李祖洪分析指出,美国GPS系统正经历现代化,即GPS-III,预计2025年完成;俄罗斯GLONASS系统正经历复兴计划,预计2020年完成;欧洲GALILEO系统正在部署验证系统,预计2018年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向世界将面临着国外GPS、GLONASS和GALILEO的激烈竞争,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部署进度的比拼。4大全球系统部署的时间进度是个重大考验,捷足先登是成功的第一步。GPS在这方面遥遥领先,GLONASS正在恢复建设中,GALILEO遭遇资金困境,北斗系统若要抢占市场,在系统部署方面面临挑战。“目前世界上,尤其是中国这个市场,95%的市场让GPS给占领了,将来转过来用自己的北斗还有一个过程。” 李祖洪说。第二个挑战是卫星性能的竞争。导航卫星设计和研制水平决定着系统的性能,目前北斗卫星设计已经达到国外导航卫星水平,在未来发展中要不断自主创新,争取在国际导航卫星研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个挑战是系统发展的博弈。面向未来,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持续的发展建设,以满足用户更高的使用要求;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产业推广,以确保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我相信,中国制造还是能够做好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进入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家庭。”李祖洪强调。
自主创新 芯片国产化进程加快
业内人士认为,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建立将快速拉动北斗二代导航芯片、导航终端、授时设备、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和运营服务等相关卫星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目前影响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除了北斗天基体系之外,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接收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尚存在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曾经强调,北斗卫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重要特色就是,还具备通讯(短信息)的功能。对此,北京广嘉创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北斗二代终端如果只提供定位功能,就不需要功放;如其需要支持通信、授时等功能,则加上北斗一代功放即可。在设计上,北斗二代射频芯片设计比北斗一代芯片要简单一些,因为北斗一代终端需要收发功能,而北斗二代终端只需定位功能即可。”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几家企业已涉足北斗二代射频芯片的研发,如北京广嘉、西安华讯等,北斗二代基带芯片参与者众多,包括上海复控华龙、和芯星通、北京星桥通、泰斗以及西安华讯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分析人士指出,我国不少研究机构(主要是中电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企业(包括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国腾电子、东方联星)等都展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模)芯片,“但作为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北斗芯片将最终成为2~3家企业垄断竞争的格局。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客户资源是决定企业最终谁能胜出的关键因素。”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曾经表示,北斗的终端芯片预计年内可投入生产,能同时接受来自北斗卫星和GPS的两种信号,成本与只接收GPS信号的芯片相差不多。这种同时接收两种信号的北斗终端机,可使定位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开放和授权两种服务类型,其中,开放服务向大众用户免费提供,定位精度10米。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明确了在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领域,必须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对此,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海南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耀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时,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进行GPS和北斗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的集成,通过芯片化将复杂的器件和软件集成,国内不少企业和研究院所已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但目前北斗卫星组网还没有完成,系统体制还没有发展起来,只有到北斗卫星组网成功,应用发展起来了,实现广泛的兼容性才具现实性。”
也有业内人士对北斗民用产业发展非常乐观,“以通信、电力为代表的命脉行业需要卫星系统授时保证全网同步运转,民用导航需要自主卫星服务来降低成本。因此,不排除国家采用类似家电下乡的模式推动北斗民用产业发展”。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
- 贵州举办酱香型白酒新国标宣贯培训推动企业用新标准指导生产实现质量提升(2024-08-21)
- 业绩新高,出海创新,比亚迪攀升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第143位(2024-08-12)
- 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开启 诸多措施有待细化(2024-08-0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458号